为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,近日,京津冀三地民政、卫生健康等部门联合印发《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深化行动方案》,通过服务协同、产业协同、医养结合三大核心举措,加速构建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新格局,助力老年人共享高质量“银发生活”。

服务协同破壁垒:三地养老标准率先实现互认互通
《方案》明确,京津冀区域内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结果、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结果将实现跨省互认,标志着全国首个跨省级养老服务标准互认机制正式落地。今后,三地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,凭统一评估结果自由选择异地养老机构,无需重复认证;养老机构在资质审核、服务定价等环节可直接采用互认评定结果,大幅降低跨区域运营成本。目前,首批200余家养老机构已完成数据互联互通平台接入,预计年底覆盖三地90%以上的备案机构。
产业协同促疏解:北京优质养老资源加速“环京布局”
在产业协同领域,《方案》鼓励北京养老运营主体向天津武清、河北廊坊等环京地区输出品牌与服务,通过土地、财税等政策支持,推动形成“北京研发—津冀承接”的养老产业链。目前,河北三河燕达健康城、天津静海康宁津园等示范性项目已陆续投入运营,提供旅居养老、智慧康养等多元化服务,床位预订率超85%。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环京养老带将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养老压力,预计三年内新增康养床位2万张,辐射京津冀约300万老年人。”
医养结合强支撑:跨省就医结算、远程诊疗再升级
针对老年人关注的医疗配套难题,《方案》提出构建京津冀医养资源共享网络。一方面,三地二级以上医院将设立跨省异地就医定点窗口,老年人在区域内异地住院可实现“一站式”医保结算;另一方面,试点推进“互联网+护理”服务,支持津冀养老机构与北京协和医院、中日友好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、慢病管理合作。河北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透露,年内将完成200家养老机构与三甲医院医联体对接,实现药品目录、诊疗项目动态协同。
社会反响与未来规划
政策实施以来,北京海淀区市民张女士表示:“母亲在河北养老院居住,现在刷医保卡直接结算,再也不用两地奔波报销,实在方便!”业内专家指出,此举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,更为全国跨区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提供了“京津冀样板”。下一步,三地将重点推进康养产业带规划,打造“北京—雄安”银发经济走廊,探索长期护理保险跨省结算试点,助力养老服务更均衡、更普惠